分享好友 教育资讯首页 教育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浙江省宁波市“三个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2024-04-02 17:555910

 浙江省宁波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创新“大中小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机制,着力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校内提质,打造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机制。一是强化特色学校布局。启动“科技校园”工程,建成400余个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一批科学教育基地,创建100个高端实验室,形成“金字塔”型中小学科学特色学校体系,实现科教资源贯通式布局和科技人才贯通式培养。近三年,科创作品获得国际级奖项10项、国家级表彰112项、省级表彰738项。二是优化特色项目支撑。先后推出“科技新苗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育人项目,成立“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开创大中小纵向延伸、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培养机制,在7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中,浙江大学等17所院校85名专家成为导师,培养学生917人、指导课题197个、发表相关文章500余篇。三是强化特色课程驱动。将科学教育场景扩展到港口物流、智能制造等宁波特色资源,将“24节气”农业劳作、乡土非遗制作等蕴含科学原理、锻炼科学思维的实践活动纳入科学课程范畴,建立锻炼观测、饲养、种植等能力的课程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校外融合,打造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环境。一是发挥“大先生”引领作用。建立“科学校长”制度,聘请一批院士等成为中小学科技副校长;打造“院士开讲啦”品牌,邀请知名院士对宁波学生言传身教,并通过线上方式充实学校课后服务,目前参与人数超过200万人次。二是建立“大社会”协同机制。引进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顶尖人才作为学生科学教师兼职导师,培养100名科学教育名师,实施“一校一基地、一生一特长”行动,推动每所学校就近建立科学实践基地。以建设家庭实验室为纽带,建立家庭实验成果展示机制,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科学教育机制。三是落实“大活动”牵引目标。建立市级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统筹组织科学类赛事与课后服务活动清单,建设100名科学教育精品课程,建立校外资源进入校内审核机制,规定科学特色学校50%课后服务时间必须用于活动实践,目前全市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达到1152个。

  数字赋能,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路径。一是加强数字化支撑。建成一批3D生物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究,师生借力数字化实验获得快速成长。2021年,鄞州中学学子研制的卫星实验舱载荷顺利进入太空;2023年,全市共有13人进入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决赛,获奖12人。二是加强“云资源”育人。对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成“甬上云校”,打造学生学习“资源库”和教师授课“工具箱”,现有科学类课程超2000门。三是加强“趣味化”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游戏、3D影响、远程实验等方式拓展师生学习半径,不断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原文: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42/202403/t20240318_1120921.html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