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教育专题首页 教育专题分类 切换频道

如何打造高水平信息技术专业群

2021-09-143910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链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信息产业领域的职业岗位不断变迁且职业标准频繁更新迭代和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发生鲜明变化,更需要跨行业、跨领域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链必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资源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必须持续改革。然而,当前高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还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吻合度不高、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度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以及促进师生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为此,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产教联动、工学互嵌”的专业群建设理论框架,与中电集团南京第五十五所、大连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平台+制度”的“产教联动”的专业群治理机制,并按照“工学互嵌”的原则,校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即共同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型教材和配套资源,共同参与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方式,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深化改革的目标。

建立“平台+制度”的“产教联动”的专业群治理机制,为专业群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平台+制度”的“产教联动”的专业群治理机制。联合企业建立混合产权的校内生产实践基地,以校内辐射校外,在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生产实践基地,比如与大连东软共建校内“数字工场”实践基地,与四川华迪共建校外大数据实践基地;依托“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平台;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以导师制为运行制度,建立学生竞赛与双创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能力分析大数据服务”线上平台,实时分析市场人才需求。

依托上述机制,按照“工学互嵌”的原则,校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型教材和配套资源;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

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导师型、结构型”教师团队与“项目化、碎片化、立体化”课程资源,为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提供教学条件

依托“产教联动”机制,按“1环路3阶段”路径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型”教师团队。“1环路”即“学校—企业”环路,“3阶段”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分别沿“教师—工程师—导师”和“工程师—教师—导师”三阶段职业路径发展与提升。同时,建立“结构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内部划分课程团队,在课程团队内部划分角色,多个角色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将教师与课程进行绑定,促进教师主动持续钻研,创新模块化课程教学。

依托“产教联动”机制,共建课程和教材体系。校企协同定期开展调研,及时掌握业态变化与人才需求,修订、完善甚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引进企业真实项目,重构为课程教学项目,并结合企业工单、技术文档等素材,开发“项目化”的新型教材。

依托“产教联动”机制,共建动态更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教学项目分解教学任务,从教学任务中提取承载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围绕教学案例构造学习情境、制作微课,开发“碎片化”教学资源;整合线上与线下,纸质与数字,文本、图像、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组建课程运维与推广团队,建立动态更新制度。

创建“工学互嵌、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供实施路径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依托“产教联动”机制,创建“工学互嵌、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分三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工程规范意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第一阶段,学生在学习平台课程的同时,定期到校内实践基地体验工作环境、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第二阶段,学生在学习核心课程的同时,作为“新型学徒”进入校内实践基地,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积累技能和经验;第三阶段,学生学习完拓展课程后,选择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校企综合考量学生学情,分层次强化训练专项岗位技能。

依托“产教联动”机制,基于生产过程实施教学过程。在常规教学中,按照企业典型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依托教学资源库和“翻转课堂”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第二课堂”中,按照企业典型工作过程,依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平台、学生竞赛与双创平台,开展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建立“行动导向、绩效导向”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模式。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和推广,“产教联动、工学互嵌”的专业群建设模式达成了改革目标。首先,建成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和实时优化的专业群,共获得政府、企业等多渠道专业建设经费2.1亿元,获批国家“双高”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其次,开发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底层共享的专业平台课、中层分离的专业核心课、高层互选的专业拓展课”等课程体系,并编著教材17部。再其次,打造了校企共享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获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最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校内辐射的成效显著,专业群年招生人数提升38%,初次就业平均工资提升61%,获“1+X”职业资格证书比例提升3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校企共建专业能力提升,为行业企业发展赋能能力提升,校企共同编制行业企业标准3个,共建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已面向社会开展多次技术培训,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技术升级的能力不断提升。


图片报道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