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联通产业、教育、科技的跨界教育,如何贯通产科教,实现三者深度融合,扬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扬州职大”)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创新形成产科教“双循环”互促共生的发展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形成面向质量提升的“内循环”和面向多方合作的“外循环”,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办学的质量才能越来越高。
找到“共赢点”
破解产科“两张皮”
扬州职大产科教“双循环”模式以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载体,与科技、招商部门共同成立扬州市科技创新协会,定期梳理扬州主要产业园区产业链,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招聘人员、建立研发平台,搜集企业一线问题、产业链共性问题,整理为年度校级科研课题选题方向,吸引教师“定向”科研,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
在“双循环”模式推动下,扬州职大建立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2023年,扬州职大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4项、省科技厅科技副总项目14项,立项数量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列第二,连续两年保持领先位置,为“好地方”扬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2022年,扬州职大横向项目到账经费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2023年在2022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发明授权59项,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19位,高价值专利转化47项。学校机械工程学院朱亚东博士团队为扬州海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高精度转台伺服控制系统,解决了精密分度和精准定位问题,提高了转台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集成度,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多工位转台设备等多项专利。智能制造及新材料科研团队为扬州盛世模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校企合作过程中获批专利17项;同时对研究案例进行教学化处理,重构了成型零件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模架选择等9个教学任务,内化到“注射模具设计”“模具CAE应用”等课程教学中,形成产科教闭环,解决了产科教“双循环”落地的难题。科学研究固然需要“仰望星空”,但创新更要靠实体产业去推动,职业教育的科技工作要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来开展,推动产科融合良性发展。
打破“边界线”
谱写产教“双重奏”
面对新一轮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挑战,扬州职大创新实施了“一体三融五重构”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有效培养了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体”: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扬州职大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将生产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科研项目转化为具体的教学项目,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针对扬州“613”产业体系,学校布局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领域,共建立10个省级以上平台、18个市级平台、5个研究院,与行业头部企业比亚迪等共建8个产业学院,金方圆培训学院、金属板材成型技术产业学院正式挂牌,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切实举措培养“扬家匠”,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自2012年起,公司与扬州职大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技术技能培训等方式,已为社会培养1200余名金属板材数控加工技术人才。”金方圆公司CEO龚学培说。
“三融”: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工匠素养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扬州职大注重将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和工匠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近年来,学校带领学生走工厂、进车间,把课程开在劳模工作一线、开在热火朝天的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走进来”“留下来”“干起来”。扬州职大毕业生在扬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8%以上。
“五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全面创新。近年来,扬州职大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团队、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重构,教材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教学流程更加灵活高效,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教学环境更加智能化,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2010年起,“建筑材料”课程开展“引企入校”,与扬州华正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合作,打造基于“校中厂”的建材检测实训基地及数字化教材,依托“校中厂”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聘请徐国祥、胡永乐等多位高工,打造绿色建材、无损检测等创新教学内容,通过试验员、施工员、材料员等真实岗位,设计“认识—选用—检测—应用”四类真实岗位任务,打造“三真”课堂,开展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三真双导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有全新且有趣的体验。”扬州职大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曹林锋说。
锚定“两手硬”
激活科教“双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州职大正以产科教融合为核心战略,实现“研发成果课程化、生产要素教学化”。近年来,扬州职大致力于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围绕企业发展现实需要,积淀科技项目库和科技成果库。由扬州市科技部门和扬州职大共同“揭榜挂帅”,凡条件成熟、有市场前景的研发成果,由市、校两级给予30万元以上资助,并在学校研发科技楼免费提供300平方米以上场地持续产业化孵化,获得专利的成果还可转化为教师工作量,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较为繁重,教学和科研往往顾此失彼,学校采取的这种转化方式解决了教师们开展科研的后顾之忧。”扬州职大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孙长花说。
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科技成果“课程化改造”。扬州职大把“研发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从科技成果库中遴选一批典型性强、项目化程度高的研发成果,转化为项目课程“技术包”,打造“教学项目库”。针对农林、资环、土木等6个特色专业群,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坊,工作坊配备专门影音资料库、录播服务团队,教师做好“编剧”“演员”,教务处做好“导演”“剧务”“摄影”,共同打磨一堂堂高质量的特色课程。针对大学生课后学习无引导、课后兼职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学校组建20余个研发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研发,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生活补贴,并从中遴选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作者系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06日第3版
作者:马顺圣
(原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597931979831240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