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官网刊发了多则对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提案的答复。其中,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省教育厅在多则答复中披露了其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所作的相应规划安排。
山东省教育厅在对省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到,省教育厅将科学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建立与常住人口相协调的义务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县为单位,及时优化调整中小学布局规划。在今明两年平稳应对小学入学高峰后,强化班额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在解决学生交通、食宿、午休等基本条件基础上,稳妥撤并乡村“小、散、弱”学校。
针对山东省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解决“大校额”问题的建议》,省教育厅在答复中表示,省教育厅将强化城镇学位资源供给。科学测算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动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补齐义务教育学位资源缺口。在每年度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资金中,安排一定预算对各地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建设予以支持。
而在答复山东省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优化教育布局的建议的提案》时,省教育厅透露,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22464所,在园幼儿307.24万人;义务教育学校11981所,在校生1212.4万人。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2023年全省小学入学新生及在校生达到了最高峰,随后逐年下降;初中新生及在校生将分别于2028年(五四学制)、2029年(六三学制)迎来最高峰,随后逐年下降。
山东省教育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如何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教育资源配置挑战:
建立学位分析预警机制。每年度组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卫健等部门,根据出生人口、流动人口及现有学位总量,分城乡、分学段对学位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缺口县(市、区)进行预警通报,提前组织学位供给研判及应对。为积极应对入学高峰,先后组织多轮数据比对、入户调查,进行招生模拟演练,指导地方提前进行资源布局。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学龄人口进行调研摸底,在利用中小学学籍平台即时掌握各学校在读中小学生数据的基础上,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全网办”“零证明”,为及时掌握入学数据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分类规划学校建设布局。着眼于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逐县(市、区)组织编制了中小学幼儿园十年布局规划(2019-2030年),并保持动态调整。在城镇,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督促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全部进入同级“城乡规划委员会”,落实教育配套设施与城镇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要求,防止入学难问题反弹。在乡村,省教育厅等7部门出台《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以群众满意为前提规范乡村中小学撤并程序,统筹考虑适龄儿童教育培养、就近入学、乡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功能发挥、城乡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形态等因素,立足长远、科学调整乡村学校布局,既防止出现新的“空心校”,又防止乡村小学“盲目撤并”和初中学校“贸然进城”,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每个乡镇至少保留并办好1所初中,完善午餐、校车等配套条件,防止和纠正盲目撤并乡村学校行为。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标准引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省教育厅等6部门修订《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坚持县域统筹、均衡发展和差异指导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实施强校扩优行动,缩小校际发展差距,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广泛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3678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85.3%,迅速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大力推进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深化乡村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实施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改革,有效提振乡村群众教育信心,稳定乡村生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教育服务支撑。
探索学前教育下探延伸服务。为应对出生人口急剧下滑,充分运用现有闲置资源,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托育需求,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省领导审签。面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形势,一方面,我们切实抓住学前教育发展机遇窗口期,不断优化班额配置,提升教职工业务能力素质,大力推进“公办率”“优质率”,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研究相应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幼儿园在满足普及、安全、优质基础上,有闲置教室和教师资源的,开始招收2周岁以上3周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保育教育服务。
山东省教育厅强调,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挑战,需要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需要防范简单武断的测算分析和资源调整,应纳入教育强省建设大局予以统筹谋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提高科学认识、强化资源统筹、凝聚强大合力,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动背景下的资源布局挑战。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