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会议指出,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和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重点任务。会议确定了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六项措施。
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教育发达相比,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显而易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聚焦中西部教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致力补齐“短板”,凸显党和政府力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民生关怀,此举更对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的六大发展举措有三个层面的明显特点。其一,夯实基础,系统提升。发展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教育事业,既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本身也是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而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滞后同样表现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等多个层面。故此,国务院推出的政策性扶持举措,就涵盖了从高校建设到高中普及再到学前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且顾及到了民族地区和残疾人群体,可谓面面俱到、系统提升,契合教育发展规律。
其二,直击“痛点”,充满“干货”。六大举措不是泛泛而谈的粗线条纲领,而是合国情、接地气、补“短板”的精准“干货”,甚至不无细节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学、图书、就餐、取暖等条件,加快消除‘大通铺’现象。到2018年基本解决县城和乡镇学校超大班额问题”;“加快实现宽带接入,率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到2020年使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等。而让每一项惠民举措照进现实,都饱含政策温暖,需要真金白银的财力投入和付出真抓实干的艰苦努力。
其三,紧扣脱贫,促进创业。经济欠发达与教育“短板”密切相关,教育的职责不仅是为未来发展培育人才,更当为现实脱贫提供人才支持。六大举措中没有忽略职业教育这块“断头”洼地。会议围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列举出完善生均经费标准、免除学杂费、推广现代学徒制、推行校企联合、强化实习实训等具体路径,并着力将其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联系起来,凸显教育扶贫的现实功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教育发展事关人才培养、就业创新和公平正义,中西部教育“短板”不能继续短下去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强化地方发展教育主体责任,通过改革创新留住人才、用好教育资源”要求,无疑是明确了落实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措施的责任担当、方式方法和效益持续,顺应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期待补齐“短板”能够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及校际差距,让中西部民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