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旨在指导各地区及部门因地制宜地执行与推进,实质性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过重作业压力与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落实是我国教育系统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践,也是加速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驱动力。全国教育系统紧密围绕“双减”核心任务,通过精准定位问题,有针对性地贯彻实施,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推动教育事业在物质层面、内容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理念层面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我国教育向更加均衡、优质、全面的方向迈进。
落实“双减”政策
推动教育设施现代化
“双减”政策推动了教育教学设施质量的提升。“双减”政策对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多维度的推动,尤其显著地体现在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以及教育教学设施质量的提升方面。“双减”政策实施后,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校内教育服务,各级学校做强学校主阵地,加大对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推动了教育事业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各地区各学校投入资金改善体育设施、艺术教室等,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参与各项课内外活动。同时,增加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包括更新智能教学设备、完善实验室设施、创建互动学习平台等,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各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中小学食堂建设等工程不断改善学校硬件,以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落实“双减”政策
丰富现代化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下教育理念实现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显著提升,公众“教育可及性”难题已基本缓解,减负工作的焦点变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及校外培训压力,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其创新能力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服务党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国家发展输送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问题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政策倡导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理念,强调教育应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应试和竞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倡导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成为每个人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转变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树立了全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念。
落实“双减”政策
助力教育内容现代化
“双减”政策下教学内容持续现代化创新。“双减”政策遵循优质创新与多维协同的教育理念,不仅强调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需求,还要求教育内容灵活开放,贴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级学校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了如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同时,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与全学段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一些学校开设了STE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通过强化学段间的有效衔接策略,系统性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全面规划并整合各年级、学段的语文知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活动,通过精细化设计学段衔接方案,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连贯性发展,为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减”政策下教学方式加速现代化变革。“双减”政策促使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等多个方面。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开始采用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差异化教学,通过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体验型作业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作业的教育效果。上海市聚焦于教学评一体化框架,推动中小学高质量作业体系的系统性构建。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引入专家咨询指导等策略,以72所涵盖不同办学层次与特色的学校为实践基地,构建了一套融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作业体系。
落实“双减”政策
促进教育制度现代化
“双减”政策在制度层面推动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新格局。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多元评价等机制,旨在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现代化教育制度,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现象,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级学校建立家校社合作机制以关注学生成长。比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成立了由100所学校、100个种子家庭、100个社会单位组成的“青羊区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这一联盟是学校、家庭、社会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纽带,旨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联盟通过组织“双减”政策宣讲、课后服务开放日活动、课后作业恳谈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家校社合作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学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双减”政策的实施成为教育评价机制变革的重要催化剂。该政策不仅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压力,更深远地促进了教育评价机制的全面革新,实现从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向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跨越。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学校日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全面评估,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更为系统地考量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学业成就、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领域;引入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反馈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综合评价。
落实“双减”政策
推进教育公平深层次发展
“双减”政策通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限制其培训时间和内容,促使教育资源向学校内部回流,为校内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有效缓解了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和日益内卷的焦虑。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改善这些地区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互联网+教育”项目的实施,更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技术手段为边远地区的学生带来了福音,学生可以跨越地域限制,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比如,黑龙江省深入实施“四零”承诺制度,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阳光均衡分配与班级划分。该制度聚焦于中小学教育领域,明确提出了“零择校”“零择班”“零择座”及“零指定”四大核心原则,通过随机分配机制保障分班结果的公正性,确保分班流程透明化、师资力量均衡化。“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广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缩小教育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三年以来,“双减”政策的实施从多个层面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教育强国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持续向前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作者单位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第二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