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互为关联、协同共进。南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开辟城市发展新赛道、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之举。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事关民族未来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中美等大国在关键产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国博弈的实质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较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于全面赢得大国博弈主动权、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
教育是构筑科技、人才优势的重要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放眼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视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先期投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也成为我国构筑全球科技、人才优势的重要动力和自信之源。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为加快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是引领教育、人才发展的核心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美国近年来的科技遏制和技术“脱钩”,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未来,我国将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加快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人才是打通教育、科技协同的关键因子。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教育培养的客体,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也成为打通教育和科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子。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具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质量教育供给再上“新台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上破题探路、示范先行。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连续6年位列第一。全市现有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1736所,在校生121.25万人;在宁高校52所,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同类型城市中位列全国第一。
高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增加高质量成果供给,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聚势赋能。目前,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9%,新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高层次人才集聚实现“新高度”。以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为总牵引,创新推出“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涵盖计划项目、科创载体、产学研对接等重点领域,政策力度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同时,持续做优人才服务,打造紫金山院士卡、英才卡、青柠卡“三位一体”全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友好”成为城市特质。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15万人,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
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贡献“南京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要在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展现更大作为,为江苏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强有力的“南京贡献”。
下好教育“先手棋”,为高能级教育强省建设注入“南京动能”。教育作为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南京要以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积极打造富有南京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突出铸魂育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坚持五育并举理念,持续强化协同育人,为教育强省建设聚人气、添动力。二是聚焦扩优提质。坚持用系统观念推进教育治理,推动学前教育“幼有优育”,义务教育“学有优教”,高中教育“提质创优”,加快市属高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应用,打造一批智慧教学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数智教育示范校,当好教育强省建设的探路者。三是坚持强师筑基。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厚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丰厚土壤;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育一批具备新教育理念与新学科素养的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营造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
擦亮科技“金刚钻”,为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锻造“南京气魄”。科技创新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撒手锏”,作为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强劲增长极。一是优化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所两制”“拨投结合”“团队控股”等系列创新机制;深化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宁科贷”“科创投”“科创债”三位一体金融赋能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在“破四唯、立新标”上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打造科创园区。高标准建设紫金山科技城,围绕空天经济、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积极构建校政企多方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实现“实验室—产业集团—科技城”的“三次方”跃升,打造全省科技创新标杆。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提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运转质效,构建从基础研发、概念验证到应用开发、中试熟化再到工程化转化、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贯通链条。
深耕人才“责任田”,为高层次人才强省建设打造“南京样板”。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干事创业是人才实现价值的基本需求,南京要进一步释放人才政策红利,加快打造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一是做强平台载体。推进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靶向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顶尖团队,勇当全省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的主攻手。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全域视野和大人才观,对“十五五”时期全市人才工作进行前瞻性、战略性谋划,支持江宁、江北新区率先建成人才发展现代化示范区;强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支持各区成立区级人才集团,打造“全生态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全数字化驱动”综合服务模式。三是抢抓青年人才。借鉴杭州留才经验,做好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实施青年人才发展专项计划,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围绕服务保障、人才招引、认定标准制定配套细则,为各类青年人才提供面试、研发、金融、安居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以“更友好的城市”吸引“更有为的青年”。
夯实高校“主阵地”,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挺起“南京担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南京应发挥高校众多的独特优势,充分释放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是提升创新能级。引导驻宁高校深化“有组织科研”模式,超前布局前沿学科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在新领域新赛道形成“百家齐鸣”态势;设立南京高校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与高校共建高端科创实验室和人才攻关联合体,打造集成攻关核心团队。二是深化校企对接。鼓励驻宁高校在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中找准新方位,支持企业面向高校“张榜”发布技术难题“悬赏令”,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原创性和突破性攻关能力,让更多创新成果从高校“书架”走上企业“货架”。三是强化人才共育。鼓励驻宁高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一批紫金山海外英才校地联合引育示范基地和校地联合人才培育中心,打造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