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征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份锚定2035年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勾勒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宏观图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必须统筹抓好人才、教育、科技的协同联动,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以人才振兴筑牢农业强国的核心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规划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为破解农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精准路径。
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是创新突破的“先锋队”。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领域仍面临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薄弱等挑战。规划强调“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正是抓住了人才工作的“牛鼻子”。要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在粮食安全、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机制,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智力保障。
农业强国建设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基层应用型人才在技术转化上的“主力军”作用不可或缺。规划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对一线人才的重视。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人才,直接服务于亿万农民,是农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涉农职业院校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着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先进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层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领航员”。规划将“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推动基层监督体系衔接”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展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特征。从产业发展到乡风文明,从生态保护到组织振兴,都需要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高素质治理人才。要建强基层“头雁”队伍,实施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吸引更多返乡创业人才、高校毕业生通过“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投身基层治理,完善激励保障政策,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稳固的组织保障。
以教育提质夯实农业强国的发展根基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规划强调“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彰显了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高等教育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当前,我国涉农高校在学科建设、原始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规划提出“改善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条件,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为高等教育锚定了新坐标。高校应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食品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农工”“农理”交叉学科布局,推行“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的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战略型人才,让“论文写在大地上”成为涉农教育的鲜明导向。
职业教育要成为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规划支持“涉农高校、企业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正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体现。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支持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开发“田间课堂”“数字农园”等新型教学场景,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掌握智能装备操作、农产品电商运营等现代农业技术,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基础,为农民职业化开辟新路径。
文化教育要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规划对“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表明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具有双重使命:既要传授技术知识,更要传承文明乡风。要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依托乡村振兴文化站、非遗工坊等载体,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人,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农耕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涵养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以科技突破激活农业强国的创新引擎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规划将“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重点,明确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
种业振兴是农业科技自立的“芯片工程”,攥紧中国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规划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大豆油料、耐盐碱作物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体现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农业强国建设才有根基。
数字技术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规划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从“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描绘了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推动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在农田牧场全覆盖,开发推广农业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建设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虫害诊断、市场行情预测等场景,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更将重塑农业产业形态,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规划提出“加强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要铸牢绿色技术这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大力推广节水节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生态循环农场、零碳乡村试点建设,推动农业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良性互动。
教育出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农业。以协同联动凝聚农业强国建设合力,需深刻把握人才、教育、科技三者相互赋能、循环促进的创新生态本质。规划中“加强涉农干部培训”“实施人才支持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部署,核心在于推动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强基工程”,通过高校与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为农业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人才携知识技术进入科研机构、企业园区及田间地头,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动能。科技创新成果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更新,为教育改革“引路”,使教育与科技在对接需求、反哺升级中形成协同共进的动态平衡。通过打通人才评价、成果转化、要素流动等堵点,让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农业领域充分涌流,进而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农业强国建设生动局面。
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支撑的“关键变量”到教育奠基的“基础工程”,再到科技驱动的“最大增量”,三者协同构成了破解“三农”难题的系统方案。新征程上,要以规划为蓝图,统筹推进人才集聚、教育提质、科技攻关,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力书写农业现代化的崭新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