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里,有这么一条: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上周跟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一个家长说,国家也真够无聊的,做家务这种事情还要在政策里规定?做家务有啥用,现在都是扫地机器人了。
我不知道咱们读者中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不多,觉得未来都智能化了,为啥还要孩子浪费时间做家务?
其实做家务的重点不是家务,而是“做”,孩子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一点点建立自己的掌控感。
而掌控感,才是问题的核心,是对孩子整个学习生活都至关重要的事情。
有很多实验都证明了掌控感的重要性。
在诸多实验中,有这么一个:
数十名受试者按要求执行一些实验任务。在实验进行中,因为这些任务很艰难,非常有挑战,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很强的压力,因此心跳加剧,紧张流汗,大部分人在实验过程中都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觉得坚持不下去。
这时候,研究人员告诉受试者,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按钮。一旦觉得压力过大无法承受,就可以立即按下这个按钮。实验会马上停下来。
猜猜看,有多少受试者使用了这个按钮呢?
答案是:所有受试者都完成了接下来的实验,并且没有一个人使用了这个停下来的按钮。
按钮的存在,让受试者有了掌控感,而这个掌控感,提高了他们忍受压力的能力。
我经常能看到读者在后台留言抱怨孩子抗压力不行,忍耐力不行。
但其实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掌控感。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过度为孩子做事,或者习惯性的干涉孩子,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其实需要我们刻意提醒自己。
就像前几天,小胖要喝酸奶,他撕酸奶盖撕不开。我顺手就拿了准备帮他。
然后我立马意识到,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就又把酸奶还给了他,我说你自己尝试着看怎么能撕开。在他撕的过程中,他慢慢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力气,既不要小到撕不开,又不能大到一撕把整个奶溅出来。
就是这些在我们大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重要的经验以及掌控感的获取来源。
再比如小宝宝能自己拿勺子(或者手)吃饭,自己拿杯子喝水,自己开一下灯,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去端饭端菜,收拾盘子,擦餐桌,再长大一点,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安排玩耍的项目等等。在这一次次大人看似简单不过的试验里,对孩子而言,却是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给孩子软实力》的作者莱文说: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莱文说有2种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的过度养育方式分别是:一是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二是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会下意识的认为只有自己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才叫学习,殊不知,生活本身就是学习。
与其说孩子在玩游戏或者做题的时候老是哭,不如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剥夺太多他们去做琐碎小事的权利,看看是不是我们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机会去获得掌控感。
我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个人讲自己治疗抑郁症的经历,他说得病那会,觉得对人生没有丝毫的掌控感。
后来医生给他的治疗方案,听起来特别简单,就是让他自己决定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就是从这些最简单的小事做起,逐步的他开始建立起来自己的掌控感。原来,他从小到大,有一个特别勤劳的母亲为他代劳了一切,什么都给他安排好了,什么家务事都不用做。
其实我猜这个妈妈并非刻意要这样,只不过是我们成年人太习以为常的想要为孩子安排他们自己的事情,也会情不自禁的粗暴打断他们正在进行的探索,因为这些事情,咱们做起来都太容易了,而孩子要么弄半天弄不好,要不就是“探索”的家里一团糟糕。
要我说,国家不是闲着没事干要干涉家庭里的小事,恰恰相反,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他们获取掌控感,获取责任心的重要时刻。
所以大家不妨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多做些生活里的小事,别嫌麻烦,也别嫌浪费时间。这样其实孩子轻松,家长也很轻松,他们还获得了许多对学习有帮助的经验和能力,这多重要啊。
另外,我们前阵子给大家分享过一个TED演讲视频,来自前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Julie Lythcott-Haims。她专门讲到了要让孩子做家务的相关研究。大家可以结合今天的文章一起看一下哈~